|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1868-1953) |
一、生平简介
密立根,美国物理学家。1868年3月22日生于伊利诺伊州的莫里森。1887年入奥伯林大学,读完二年级时,被聘任为初等物理班的教员,他很喜爱这个工作,从此便致力于物理学。1906年与人合写的初等物理学教科书风行一时,中国也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译本。
1891年他大学毕业后,继续担任初等物理班的讲课;1893年取得硕士学位,同年得到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奖金。A.A迈克耳孙在实验中的精湛技术,M.I.普平在讲课中强调熟练的教学手段,都对他的影响很大。
1895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学欧洲,听过J.-H.庞加莱、M.普朗克等的讲课。1896年回国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由于教学成绩优异,第二年就升任副教授。
1896年至1921年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物理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1年应聘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并主持学院的行政委员会,一直工作到40年代。1916年他还兼任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1928年兼任美国科学进展协会会长。
密立根不仅是一位建立起一个学派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行政领导者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1953年12月19日在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逝世。
二、科学成就
1.测量基本电荷
密立根最著名的实验成就是用在电场和重力场中的运动的带电油滴精确地测定了基本电荷。这个工作从1907年开始,直到1913年才最后完成,得到电子电荷的数值为
2.对光电效应的实验研究
1916年,他的实验结果完全肯定了A.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且从图像中测出当时最好的普朗克常数h的值。
3.对X射线的研究
他还从事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逸出金属表面的实验研究、以及一些金属的X射线研究,发现了近1000条谱线,波长直到13.66nm,从而有助于把X射线谱和光学光谱连接起来。他对X射线谱的分析工作,使在理论上和A.索末菲关于可见光双重线理论产生极大的分岐,引起物理学者的广泛注意,导致G.E.乌伦贝克和S.A.古兹密特两人在1925年提出电子自旋理论。
4.对宇宙射线的研究
密立根在宇宙线方面也做过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实验数据,发现了宇宙线的纬度效应的大小与经度有关;纠正了早期有人认为宇宙线是由光子组成的观点。他和他的学生用强磁场中的云室对宇宙线的实验研究,导致他的学生C.D.安德森在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
5.对物理教育事业的贡献
1921年起,密立根任教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他的努力,终于使该校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中心之一。
密立根教授从事教学科研的一生中,写过许多科学论著。主要著作有:1902年发表的《力学、分子物理学与热学》、1917年发表的《电子》、1935年发表的《电子(十、一)、质子、光子、中子与宇宙射线》,1939年发表的《关于宇宙射线的三篇报告》等。此外,他还与别人合著各种科学的教科书和有关哲学方面的。
来源: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