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名称:转动惯量的测量 |
学时数:4 |
|
|
实验负责人:陈桔 |
实验教学组长: |
实验室:6223 |
|
仪器套数:20 |
每组人数:2 |
基础性实验 |
实验仪器
转动惯量实验仪(图附后)及附件、电脑计时器。
实验原理
电脑计时器记录遮挡次数和载物台(转台)旋转kπ弧度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固定在转台边缘相差π弧度的两遮光片,在转台每转动半圈遮挡一次光电门(只用一个光电门),光电门产生一个计数光电脉冲。若从第一次挡光(k=0, t=0)开始计次,转台初始角速度为ω0,则对于匀变速转动测量得到的任意两组数据(km, tm)和(kn, tn),角位移分别为
(1)
(2)
其中β为匀角加(减)速度。从(1)、(2)中消去ω0,
根据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 (3)
只要测定刚体转动时所受的总合外力矩M及该力矩作用下刚体转动的角加速度β,则可计算出该刚体的转动惯量J。
设以某初始角速度转动的空转台的转动惯量为J1,未加砝码时,在摩擦阻力矩Mμ的作用下,转台将以角加速度β1作匀角减速度运动,即
(4)
将质量为m的砝码用细线绕在半径为R的转台塔轮上,并让砝码下落,系统在恒外力矩作用下作匀角加速度运动。若砝码的加速度为a,则细线给转台的力矩为。若此时转台的角加速度为β2,则有
。细线给转台的力矩为
,此时有
。 (5)
将(4)代入(5),消去Mμ:
。 (6)
同理,若在转台加上被测物体后系统的转动惯量为J2,加砝码前后的角加速度分别为β3和β4,则有
。 (7)
由转动惯量的可加性,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J3为
。
设质量为m的物体围绕通过质心的转轴转动的转动惯量为J0,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d后,绕新转轴转动的转动惯量为
。
实验内容
测量
所有数据填入表格,由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
计时器显示的数据即直接测量量:1)挡光次数;2)转台旋转kπ弧度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不加外力矩(轴承摩擦力矩除外)条件下,记下各数据(表1);
加外力矩条件下,记下各数据(表1);
表5
k m/g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ß(1/ s2) |
26.00 31.00 36.00 41.00 46.00 5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习报告内容
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目的、原理、主要步骤等,在数据记录纸上画表1~6,并标明各待测量及单位等。
本实验课需带用品
实验教材、预习报告、数据记录纸、笔、计算器等。
实验报告内容
对应1. |
空台J |
|
||
对应2. |
圆盘J |
实测 |
理论 |
相对误差 |
|
|
|
||
对应3. |
验证平行轴定理 |
实测 |
理论 |
结 论 |
|
|
|
||
对应4. |
比较表3、表4结果 |
结 论 |
||
|
||||
对应5. |
m~β关系 |
斜率k |
J |
结 论 |
|
|
|
||
对应6. |
R~β关系 |
斜率k |
J |
结 论 |
|
|
|
要求:
来源:教务处